close
我得說,這是近期最值得推薦的一部作品,不論是電影和小說本身。
我從沒告訴我的三阿姨,天曉得我有多愛聽、看她罵人的樣子,很粗俗、很髒沒錯,卻又鏗鏘有力頗有挾泥沙土石而下的威力。重點是,我覺得很好笑,大抵像是大埔阿婆灣的傳奇阿婆(不過我的三阿姨沒那麼誇張就是了)。
當然,這得置於台灣傳統鄉村的文化脈絡下,你才能感受到那股髒話中帶有的活力,那種鄉村、中下階層特有的活力,放在美國南方文化的脈絡下,那就是有名的「黑腔粗話」。一如我愛聽我阿姨幹譙她茶壺裡的風波,我也愛聽愛看黑人歐巴桑敢愛敢恨敢問候你祖宗十八代的電影情節,那股插著腰挺著胸破口大罵的熱血情節,看/聽完只有一個字,那就是「爽」。
會進電影院看這部片,一方面是題材(美國現代史、性別、歧視、階級…)是我感興趣的,一方面是,我是如此期待劇中角色米妮會秀出什麼樣的黑腔粗話。儘管米妮的表現讓我有些小小失望(顯然是罵得不夠粗),但整體而言,這是一部相當精彩的電影/小說。原名The Help 原本指的是「家事幫手」,從幫傭的觀點出發,了解他們的工作、生活、雇傭關係,但我認為其中也蘊含了Help 本意,也就是幫助,透過這本書來造成有形或無形的改變,進而幫助與改善她們的生活。
不談小說和電影之間的差異,基本上兩者的設定是大同小異的,整部電影雖然平淡(適合在家慢慢欣賞),但仔細看,角色之間的衝突對立比比皆是,顯而易見的像是黑與白、雇主與幫傭,而其中的母女、白種女人之間的對立更是耐人尋味。撇開其他人種不談,1960 年代美國,白種男人的社會地位最高、白種女人次之,再來是非裔男人,非裔女人是社會中的弱勢。過去的黑奴制度使得非裔男人普遍缺乏家庭觀念,黑人家庭逐漸形成以母親或是外婆為中心的大家庭。
黑與白的對立,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是白人或明或暗的,針對黑人的霸凌。明的以「分離,但是平等」和帶有歧視、偏頗的生物學觀點教育自己的孩子,暗的則是以暴力、謀殺的方式嚇阻民權份子。而雇主和幫傭之間,是這部作品處理得最好的部份,作者並不偏向任何一方,將雇主都描述得刻薄寡恩自私小氣,也忠實呈現了雇主和幫傭間有如家人般親暱的一面。
母女關係是這部作品另一個值得深思的點,白種媽媽服膺於主流社會價值,致力於展現女性特質、社交能力,對女兒的要求較高、批評較多;黑人媽媽則反之,儘管工作忙碌,她們對孩子的照護和期許反而較多。白人母女關係的緊張,在於母親忙於維繫其社會關係時,女兒多數時間是和雇傭相處的,在人格養成的關鍵時刻,參與較多的,其實是黑人雇傭,以致於主角史基特會有「她(黑人雇傭)養育我成人」之語。母女之間的鴻溝在1960 那個民權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,受高等教育的女兒與信奉傳統價值的母親衝突在所難免。
另一個比較容易被忽視的,則是白種女人之間那種階級隱而不見卻又顯而易見的,像是希莉對西利亞的排斥。白種女人檯面下的角力,包涵婚姻的品質(儘管只有表象)丈夫的成就、對幫傭的控制力,甚至連出身也成為競賽的重點。反倒是非裔女人間「你是我的姊妹,你是我的babe」的深厚情誼,那種毫不掩飾、出於真心的關懷,更能呼應中文譯名:姊妹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